編譯者:劉心岳(Tanguísimo 探戈藝文沙龍 藝術總監)
[ Tango 舞蹈歷史介紹 ]
Tango 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南美拉普拉它河(Río de La Plata) 兩岸的兩座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跟蒙地維多(Montevideo),分別是阿根廷跟烏拉圭兩國的首都。(註一)
當時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周邊接納了廣大來自歐洲的移民人口以及來自阿根廷內陸的居民,因而提供了孕育 tango 形成的絕佳環境。初級的 tango 是他們宣洩失意情緒的重要管道。
比 tango 還要早期的是 milonga 音樂。當時的 milonga 音樂是由走唱人以即興方式述說每日見聞的一種方式。早在 1883 年就有文獻記載了「街頭混混」跳 milonga 的情況。這些「街頭混混」名為 compadritos,喜歡模仿街頭角頭們的談吐與行為但又缺乏其實質的勇氣;穿著上也模仿當時流行的法國風格,但沒錢可以買高品質的服飾,於是以便宜的代替。法國跟的男鞋在當時新鋪設的石板路上不易行走,除了比須掂腳走,路線容易交叉行進、肩膀又容易晃動。他們把這種走路的習慣帶到探戈的舞蹈,加上為了耍帥而模仿黑人舞蹈裡面的特殊動作,因而創造了最早的探戈舞步。1880-1912 年間的「老派音樂時期」(Guardia Vieja)為最早的探戈音樂跟舞蹈形成的時期,無論音樂或舞蹈的進展都是以觀察、模仿、經驗的方式發展,樂手們也大都不識譜而是根據聽力來演奏。由於最早的探戈舞蹈是布宜諾市周遭的河邊居民所從事與創造的,因而有著「河邊風格」(orillero style)之稱。當時的動作有些不為世俗標準所接受,而這些地區的妓院也是探戈舞蹈進行的主要場所。基於這些種種原因,初期的探戈舞蹈是不被阿根廷社會所接受的。
及至後來,程度略高的河邊百姓將探戈當中不雅的動作加以去除,花招也減少,形成「平滑風格」的探戈(liso style)。此時的音樂風格漸漸走向「新派音樂時期」(Guardia Nueva),更將探戈舞蹈導向一種以優雅走路為根基的舞蹈,成為「沙龍風格」的探戈(salón style)。
那個年代的阿根廷是物產豐盛的強盛國家,有錢人家的子弟們時興前往歐洲大陸留學。他們把探戈也帶到了歐洲,甚至有人在巴黎開班授課。到了 1910 年,tango 在巴黎的成功使得它在歐洲其他地區也流行開來。這個現象成為 tango 得以在其祖國阿根廷得到普遍的接受有著重大的關係。1912 年阿根廷總統的女婿在一項舞蹈比賽裡面引介了 tango,在上流社會間得到的反應非常好,專為跳探戈而成立的夜總會因應而生,取代了原先妓院的地位跟功能。
1930-1940 年間的軍事政變、經濟大蕭條、有聲電影的出現、探戈音樂變得不適合舞蹈種種因素使得探戈的風行一度下滑。及至 1935 年一位叫做 Juan D’Arienzo 的樂團指揮以強有力的舞曲節奏將舞者重新拉回探戈的懷抱,開啓了 1940 年代的探戈黃金時期。此時探戈得以擺脫全然作為社交性質的舞蹈:好的舞者開始表演,因而出現了集結各種創新舞步的「綺想風格」(fantasía style)。
1950 年代舞者 Juan Carlos Copes 將探戈表演帶到舞台上,出現了新的探戈形式「探戈秀」(Tango Show)。
1955 年之後長時間的軍事政府跟白色恐怖使得老百姓不得公開聚會跳舞,探戈舞蹈因而轉到地下,面臨絕跡的危險。民主政府於 1983 年上任後,緊接著就有大型探戈秀「阿根廷探戈」(Tango Argentino)於 1984 年在巴黎首演,得到成空前的成功。在後續於世界各地巡迴的探戈秀「探戈乘二」(Tango x2)、「永恆的探戈」(Forever Tango)、「激情探戈」(Tango Passion)的強力曝光下使得各地的人被受到吸引開始跳探戈,也在各地成立探戈的社群、協會、同好會。當今世界各大城市都找得到跳探戈的地方,稱為 milongas。阿根廷的探戈大師經常巡迴世界各地進行短期的教學與表演,稱為「大師營」或「大師工作坊」(workshops),而一次集結數對大師、得以吸引數百人前往參與的大型探戈節(tango festival)則成為結合旅遊、交友與探戈的最佳場合。
探戈在台北起始於 1997 年一群台大土風舞社的舞蹈熱愛者看到了一場在來來飯店的探戈秀「探戈芬芳」(Tango Fragrance)。同年七月大型探戈秀「激情探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1997 年底再度有飯店的探戈秀在台北演出,其中的舞者成為台北探戈的啓蒙老師。往後兩、三年這群朋友經由自修的方式繼續學習探戈舞蹈,直至 2000 年成力台北探戈工作坊,正式對外舉辦舞會並且開辦探戈課程及大師營。2003 年起其中的 Daniel and Stacy 舉辦了第一屆的台北國際探戈節,並於 2008 年集資成立了台灣第一間專門的探戈教室「Tanguísimo 探戈藝文沙龍」。台北目前有兩間探戈教室,有不少教課的人也有辦舞會的人,都是從「台北探戈工作坊」這顆種子發芽成熟的。
註一:本篇資料阿根廷文化背景的部份編譯自 “Argentinean Tango - The Dance in Depth” by Luis Castro and Claudia Mendoza。
[ 探戈舞蹈簡介 ]
探戈有別於其他雙人舞蹈最大的特色是它以男女的擁抱作為舞蹈時的姿勢,並且以即興的方式進行。在「阿根廷探戈 -- 深入其舞蹈」一書中,作者對於探戈中的擁抱有著巧妙的描述:「在擁抱中,一個人包含,一個人被包含。它啓動兩者之間的親密對話,透過一段創造性的關係使得兩個身體和諧而即時地互補。它彷彿一種承諾,任一人的移動需要另一人一起移動,好像兩人成為一體。」
在欣賞探戈舞蹈時可以同時觀察上半身跟下半身不同的動作。上半身的擁抱為男女舞者溝通的媒介,因而上半身的互動會直接帶動下半身的動作。再複雜的下半身動作都可以在上半身找到動作的源頭。
舞蹈表演分為即興或編舞。即興的表演著眼在舞者此時此刻對於音樂的詮釋跟表現,而編舞的表演則可以欣賞到舞者比較全面的技能以及想要透過那首編舞來傳達的訊息或情感。無論是即興或編舞都可以欣賞到舞者舞蹈的風格、音樂性,甚至幽默感。
[ 舞會文化介紹 ]
探戈的舞會稱為 milonga。舞會當中播放的音樂除了各個時期不同樂團的探戈音樂,還有另一種也叫做 milonga 的音樂,以及節奏為三拍子的探戈華爾茲(tango vals)。由於探戈舞蹈即興的本質,同一對舞者會連續跳幾首曲子以便更加熟悉彼此舞蹈的習性而漸入佳境。因此,舞會中的音樂播放一般以 3-4 首為一組(tanda),不同組之間會播放跟探戈音樂毫不相干的「清場音樂」,稱為「帷幕音樂」(cortina)。
邀舞的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種遊戲,或是一種「懈逅的過程」。男生不會直接到女生面前邀舞,而是在離女生一段距離之處注視想邀舞的對象,尋求眼神的接觸。四目相接之時,男生會點頭示意,詢問女方想不想一起跳舞,女生想跳舞可以明確地點頭回應,如果不想跳舞則可以將眼神轉開表示婉拒,或是從一開始就避免眼神的接觸。這樣的邀舞方式稱為「點頭邀舞」(cabeceo)。點頭邀舞的好處是可以確認雙方都有共舞的意願,也為女生保留了接受或拒絕的權利。
女生點頭示意接受邀舞後最好留在座位上等待男生走到面前「復述」邀舞的意圖再站起來,避免因為會錯男生的意思而造成尷尬的機會。由於兩人在共舞之前從距離較遠的眼神接觸,到面對面的邀舞,再靠近、擁抱、共舞,因此整個過程為探戈這樣親密的舞蹈提供了絕佳的鋪陳效果。
探戈即興的特質需求雙方在共舞時專注於身體的溝通,也因此不會在跳舞的時候說話。從每首探戈結束到下首開始時的空白秒數則提供了兩人聊天的機會。舞曲播放時也不會立刻接起來跳舞,而會尋求跟舞池中其他對舞者大致同時開始跳舞。這中間的閒聊時間稱為 chamuyo。在聽到帷幕音樂時可以以互道「謝謝」來結束這段共舞。如果那組音樂還沒結束就有其中一方說「謝謝」則表示想要提前結束共舞。禮貌上會至少跳兩首曲子才說「謝謝」。